校企协同推进工业设计赋能 实践团深耕产业升级——“”智造赋能,创新引领”实践团开展专项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7月3日,智慧制造学院"智造赋能,创新引领"实践团在华尔科技集团开展第二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升级主题,通过主题宣讲、设计调研、市场分析等环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创新方案,扎实推进"五个一"实践任务。
一、主题宣讲启智,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升级
上午9时,“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升级”主题宣讲会在企业会议室拉开帷幕。实践团成员郑豫从工业设计的时代价值、产业升级面临的痛点、设计赋能的三大路径以及国内外成功案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以苹果、小米、戴森等企业为例,深入分析了工业设计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增值和绿色设计等途径,推动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市场突破。同时,强调了工业设计在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和增强用户体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实践团成员宣讲结束后,服务中心助理孙燚首先对宣讲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学生们对工业设计的理解较为深刻,案例分析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企业工程师王恒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深化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结合、细化设计赋能的落地路径、强化数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等建议和改进。实践团指导老师黄林诗总结时强调,同学们的宣讲呈现了工业设计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层面的思考,而企业的宝贵意见精准对接了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升级的核心痛点,更为我们打通了从理论到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明日团队将进入设计深化阶段,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随后,校企双方围绕这些建议和改进方向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宣讲与探讨现场
二、调研攻坚提效,全链条实践夯实创新基础
(一)靶向规划,设计调研谋篇布局
10时30分,实践团在带队老师指导下启动设计调研筹备工作。师生团队以目标产品为核心,构建“市场需求-竞品分析-用户画像”三维调研框架,明确数据采集维度与分工机制。通过拆解产品功能模块,拟定包含十几项核心指标的调研清单,同步建立“进度看板”制度,确保调研工作有序推进。
调研筹备
(二)多维深耕,市场洞察驱动创新
午后,实践团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设计调研工作中。在实践团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分为三个专项小组,围绕华尔科技集团产品微压氧舱单人座舱B方案项目展开全方位调研:市场调研组深入分析微压氧舱行业趋势,收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功能需求和外观偏好的第一手数据;竞品分析组对国内外多个品牌的同类产品进行功能对比和设计解构,梳理竞争优势与差距;用户研究组通过构建用户画像和使用场景模拟,挖掘潜在用户的核心痛点和期望功能。
分组设计研讨
(三)成果凝练,调研汇报锚定方向
17 时,实践团于企业会议室召开调研成果专题汇报会。实践团成员张祥圳从市场分析、用户调研、竞品对比等维度进行系统阐述,重点展示了单人坐式微压氧舱的需求图谱与设计构想。汇报结束后,企业负责人孙焱首先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从产品定位与市场适配性角度提出产品的用户市场、受益人群和适用环境等完善性建议。实践团指导老师胡永琳总结时强调,今天的活动是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学生通过解决企业真实问题,实现了从知识接受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团队完成的产品用户需求分析报告和竞品研究报告,为企业产品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这正是“三下乡”社会实践“五个一”任务的有力践行。
调研成果汇报会
三、产教融合深化,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当日实践中,校企双方形成“理论宣讲-调研实践-成果转化”的闭环工作模式。这种“把课堂搬进车间”的实践模式,既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也为企业解决实际设计难题提供新视角。 今日专项实践是“三下乡”活动的关键节点,实践团后续将基于调研成果开展建模渲染、方案优化等工作,推动设计提案向产业化落地。智慧制造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深化“学研产”一体化育人模式,为河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书写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