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黔行 · 艺创文旅”——贵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创青春文旅专项赛”调研活动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打造中国美术学院“千村千生”品牌特色,践行“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教育理念,7月13日至19日,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教授、教师第二支部书记王志磊带领师生团队共12人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多个市县,开展“上山下乡”的实地考察与“全链全域”的整全思考,调研筹备“创青春文旅专项赛”,以设计人文的视角助力乡村振兴,开启一段“研赛结合,思政育人”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是一次面向设计人文的交叉学科创新项目制教学模式实践,以“乡村振兴”战略性课题为导向,深化项目制教学的前瞻性和学理性;以黔东南地区非遗活化和特色乡村文旅项目为抓手,联动构建在专业和本研之间合纵连横的学科思政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以立德树人为“道”,以设计实践为“器”,将思政引领和专业教学统一于真题真做的项目课,联动学生创作成果参展参赛,探索“研赛结合,思政育人”的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
贵州作为中国唯一无平原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其地理与人文特色鲜明。全省92.5%为山地丘陵,喀斯特地貌占国土面积61.9%,拥有全国最多的4处世界自然遗产,森林覆盖率超60%,被誉为“天然氧吧”。18个世居民族共生,拥有757个中国传统村落、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侗族大歌、石阡说春、都匀毛尖制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苗绣、蜡染、安顺地戏等159项国家级非遗,彰显“百节之乡”的活力。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扎根贵州,带动天文科研与超算产业,吸引苹果、华为、腾讯等数据中心落户,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六年全国第一。贵州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数为翼,借力“村BA”“村超”等体旅IP,结合非遗展演、红色文化、生态康养,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4.6%,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诠释了山地省份的绿色逆袭。
1 山河璀璨:一溪悬捣,万练飞空
7月15日,师生团队实地考察贵州标志性自然景观黄果树瀑布,从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视角审视其品牌形象,探讨如何将自然奇观与人文叙事进行视觉融合,通过多层次符号系统构建差异化认知,锚定品牌核心价值。师生团队以“中华第一瀑”的自然奇观作为核心视觉符号,设计上强化“水雾虹霓” 的动态意象,通过航拍全景、微观水珠特写等镜头语言,在品牌形象构建中强调“天河倾泻”的视觉震撼;同时融入徐霞客历史足迹与《西游记》IP取景地标签,形成“自然史诗+文化记忆”的双重认知锚点,推动黄果树瀑布文旅品牌从“景观打卡”向“地质人文沉浸叙事” 跃迁。 7月16日,师生团队在酷暑中深入考察贵州荔波小七孔,从文旅开发角度聚焦荔波品牌形象构建。在拉雅瀑布捣珠碎玉的轰鸣和森林剧场清扬嘹亮的侗族大歌里,同学们体验着多维感官冲击;在采访村民和调研农产品包装时,同学们惊喜地捕捉到独特的符号线索——如何将瀑布的律动、植物的形态、民族的纹样转化为可识别的视觉语言。穿行于碧水古桥间,师生团队不停记录与思考:作为避暑胜地,荔波如何平衡“自然原真性”与“体验舒适度”,景区内的标识、摊点、表演,乃至一石一木的设置,如何共同赋能品牌形象的塑造。

黄果树瀑布文旅品牌调研
2 大国重器:寰宇凝眸,天堑通途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师生团队于7月14日走进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工程与艺术的对话。馆内展陈从实物构件到互动装置,详尽地向师生们展示了贵州现存所有的桥型,全球百座最高桥梁中贵州独占46座:悬索桥的优雅弧形、斜拉桥的放射张力、拱桥的完美曲线,无不展现着力与美的交融;从不同类型桥梁的受力分析到桥梁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专利,同学们被贵州精湛的桥梁建造技术深深震撼。全长2237米、主跨1088米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坝陵河大桥是当时已建成的"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世界级大跨径桥梁,师生团队实地踏上坝陵河大桥并深入桥体内部调研,感受红色桁架与翠绿山峦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国之重器的精妙结构跃然于脚下。7月15日,师生团队走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深入天文小镇开展中国天眼调研活动。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纪念馆中,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南仁东先生为中国天文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被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深深打动,接受了一场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天眼”FAST现场则以丰富的图文叙事与互动展陈,呈现了FAST的构造原理、科学使命及其在全球天文探索中的重要地位。师生团队实地探访了“中国天眼”核心区域,深刻感受到艺术设计与科学研究之间可以建立更深层的跨界联系,激发了同学们将专业能力与科学传播相结合的思考。

“中国天眼”FAST现场
3 非遗文化:笙歌入耳,苗寨银妆
7月18日,团队来到凯里市秀里淘非遗市集调研。该市集依托黔东南丰富的非遗资源,以“活态传承、文旅融合”为定位,成为当地非遗展示与转化的重要平台。市集汇聚苗族银饰锻造、侗族蜡染、苗绣、古法造纸等20余种非遗项目,30余位非遗传承人驻场展示技艺。运营上采用“线下市集+体验工坊+线上直播”模式,游客可参与蜡染制作、银饰DIY等互动活动。市集既为传承人提供增收渠道,又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师生团队从加强创意设计扶持入手,探讨如何拓展研学合作、提升市集文化辨识度与影响力,解决现存非遗文创产品同质化明显、青年传承人不足等问题。7月19日,师生团队来到雷山县调研贵州原生态苗寨朗德上寨。郎德上寨以“长裙苗”文化为核心,是黔东南最早开放的民俗旅游村寨之一。依托吊脚楼建筑群、十二道拦门酒、芦笙舞等非遗资源,形成“沉浸式文化链”。采用“工分制”管理,村民参与表演、接待等工作可获积分,每月按工分分配旅游收益,70岁以上老人无需参与即可获得基础分红。这种利益共享机制保障了村民对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使苗寨保持原生态风貌。师生团队以艺术设计赋能文旅开发,探讨如何解决朗德上寨现有住宿与高端文创产品不足、宣传力度较弱、研学基地功能单一等问题。

苗寨调研
4 现代乡村:民族融合,文旅振兴
7月17日,师生团队来到台江县红阳寨、阳芳村及“村BA”发源地台盘村开展调研。红阳寨通过“文化符号转译”重构空间体验,将苗寨原生资源转化为沉浸式文旅场景,依托万亩草场、古树群落等自然资源,设计“星空露地”“扎染工坊”等体验节点,强化农耕文明与当代美学的对话。台盘村与阳芳村以篮球文化为媒介,重塑空间社会性,前者以村BA事件为核心,让群众自发积极参与,取代牌桌酒桌成为新型乡村公共活动,实现竞技空间社群化,衍生文创产品也带动了当地文旅;后者则依托民宿集群与稻基鱼塘等生产性景观,以精细化服务设计提升空间价值,实现赛事流量向复合型文旅发展的转化。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案例触发了同学们的深度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创新,实现“艺术设计-内容生产-村民赋权”的正向循环。

贵州村BA调研
此次中国美术学院在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第24届米兰三年展的双重亮相,展现出其将文明互鉴和乡村振兴作为“重建设计人文”战略方向之一体两面,皆基于对本土地方文化的挖掘,进而导向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发展模式的创新。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文化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对内明晰自我方向,对外则展现大国担当,需不断创新经验并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各大文明作开放互鉴。中国美术学院此次国际节展行动体现了“文明对话”的愿景:为全球文明发展贡献东方智慧,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贵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圆满结束,后续同学们将根据计划安排完成设计创作,积极参加“创青春文旅专项赛”。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精细化的设计实践和文创赋能,使学生通过内涵丰富、不同赛道的个案训练获得“全域-全链-全时-全民-全局” 整全思维,通过深入一线培养问题意识、实操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共情能力。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力行地回应了“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教育理念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也是一次成功的设计学交叉学科项目制教学实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