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成功举办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沙龙
12月9日,我校科协成功举办了以“揭示北京中轴线空间秩序,传承中国传统营造智慧”为主题的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活动。
本次青年跨界交流活动邀请了来自北京市遗产保护、人工智能、灾害防控、环境治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科技人才参会。活动由我校城市建设学部主任孟媛教授、建筑学专业教师杨安琪博士主持,我校科协副主席王辉教授为本次活动致辞。

图1 王辉副主席为活动致辞1
与会学者围绕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秩序与营造智慧展开了深入讨论。活动上午场为专家主旨报告。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临安,发表了《以“北京中轴线”为视点的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前瞻》的主旨报告,系统梳理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历程,深入对比了北京中轴线、罗马古城轴线、西安古城轴线,并为未来北京中轴线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图2 北京建筑大学刘临安教授发表主旨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张成文老师,以《大模型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为题,讲述了大模型技术的最新前沿发展,并针对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若干种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阐述。

图3 北京邮电大学张成文副教授发表主旨报告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贺俊筱副研究员,从古代木结构建筑结构性能的视角,阐述了古代木结构建筑突出的营造智慧。

图4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贺俊筱副研究员发表主旨报告
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吉明,讲述了学会青年托举人才在数智技术时代,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研究与传播所做的贡献。

图5 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吉明发表主旨报告
北京城市学院艺术学部AI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彦川副教授,讲述了运用AI进行“梦境”艺术创作的过程与体验。

图6 北京城市学院艺术学部杨彦川副教授发表主旨报告
活动下午场为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的学术交流。北京大学胡燮研究员分享了通过遥感AI技术分析预测遗产地洪涝灾害的研究;清华大学黄丽达副研究员分享了通过宽光谱识别方法增强文物火灾复合探测的研究;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王淼,分享了信息技术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与保护利用的相关研究实践;北京建筑大学贾梦圆副教授,分享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文物洪涝灾害风险预测研究;北京城市学院杨安琪博士,就北京中轴线政治空间的遗产价值研究与展望做出分享汇报。

图7 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教师杨安琪分享研究成果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周佩玲副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邵明副教授、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放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孙中孝副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永旺博士、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刘向辉博士,分别就遗产地环境能源问题、文化遗产的传播利用、传统营造智慧的发扬传承等话题,发表了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北京城市学院青年托举人才李媛副教授、厉妲副教授也分享了各自在文化遗产或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进展。

图8 与会专家学者与青年学者合影(上午场)

图9 与会专家学者与青年学者合影-下午场
到会专家与青年学者们认为,北京中轴线不仅表征着中国古代营城制度及理想都城的空间秩序,也是历史更迭与时空延续的见证。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和传承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通过多学科交融,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北京中轴线这一历史文化脊梁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次活动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由我校科协与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共同主办,城市建设学部承办,旨在通过多学科交融,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北京中轴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活动得到了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应急管理学会的大力支持。沙龙的成功举办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成果和拓展研究视野的平台。青年学者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