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渝东田野,弥漫着稻谷归仓后的宁静气息。1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小院创始人张福锁率领的“院士飞行团”走进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实地检验农业科技的落地成果。
在这里,来自西南大学的年轻学子完成了从“不愿脱鞋”到“光脚下田”的蜕变,也用技术点亮了乡亲们对绿色高产水稻的期盼。作为“拼多多杯”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创业富农”赛道的参赛团队,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交出了一份兴农成绩单:据当地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科技小院的技术赋能,合作社实现了“成本降20%、产量增20%”的双突破,年增收超十万元。

如今,像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这样的一批批科技小院正在全国各地深耕乡土,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而连续多年支持科技小院大赛的拼多多,也正通过赛事创新与平台赋能,搭建起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重要桥梁。
拼多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平台,能助力高校农业研究生扎根生产一线,开展农业技术与产品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服务和技术物质支撑,这是我们支持科技小院大赛的初衷,更是我们坚持多年的动力。”
飞行团入梁平
小院一线的成果验收
“我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连地都不扫。”从2024年3月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建成第一天就入驻的“元老”申雅婷向评审团分享了自己常驻小院500多天来的变化。这位来自广州的姑娘不仅学会了做饭,更与农户一起下泥地、扛秧盘,在重庆40度的高温中进行田间采样。
“今年种田时,我开着三轮车去拉秧盘……”申雅婷笑谈起那段开车冲进水田里的狼狈经历,“当时我想着掉进去没事,洗洗就好了,结果发现手机不见了,吓得我又赶紧跳进去找。我一直哭,师兄看到就从远处立马跑过来,他从水里捞出我手机的那刻,我真的很感动。”这个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让小院里响起一阵笑声。
“院士飞行团”实地考察,是本届“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的创新亮点。评审从纸面报告转向田间地头,院士与专家走进一线,用深入细节的提问检验科技小院是否真正“扎下了根”。而梁平当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蒋丽英和李世飞,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与变化给出了答案。
蒋丽英透露,与科技小院合作后,她经营的近2000亩土地实现了“双20”突破:成本降了20%,产量增长20%以上,合作社年收益增加超十万元。更重要的是,科技小院的成果通过其所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传播开,从梁平走向四川、陕西,带动更多农户受益。
“除了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来说是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乡亲们现在觉得种地更应该讲究科学,而不只是依照传统、靠经验说话。”李世飞介绍,从工厂化育秧的精准操作,到旋耕、播种、施肥作业的具体规范,科技小院的学生用数据帮农户建立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生产体系,让农户们从思想观念层面发生了深层改变。
扎根乡野
小院里的成长与丰产
“院士飞行团”考察的,不仅是技术的落地,更是年轻学子们在乡土中的成长。梁平当地的种植大户罗先华,亲眼见证了学生们的蜕变。“刚开始让他们下田,连脱鞋都犹豫。现在穿双拖鞋甚至光着脚就在田埂上跑。”他感慨地说,“起初还担心他们吃不了苦,后来都觉得心疼。他们夏天在田里晒到一层层脱皮,比我们还能吃苦。”

在常驻小院的研二学生王至硕脸上,就能看到日晒的痕迹。这个山东来的小伙子,初到时根本听不懂当地方言,如今已能说上几句重庆话。他的生活节奏和农民一样跟着农时走:农忙时,凌晨五点半便要起床下田,晚上九点写完工作日志才休息。实验失败过,秧苗枯死过,他在日志里写下“特别难受”的灰心时刻,又在和老师探讨失败原因后重新振作。
正是这片土地的磨砺,让他从对水稻种植实操一无所知的“理论生”,成长为扎根田头村巷的“实践者”。
为了推广新技术,学生们还制作了宣传手册,走进小院周边乡镇开展培训,尝试用最通俗的语言把科技知识传递给乡亲。在评审团考察时用一口地道重庆话复现了培训场景的殷泷自述是“半个重庆人”,他凭借熟练的方言成为小院师生和当地农户之间的“翻译官”。
在日常交流的点滴中,殷泷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我那张快散架的桌子,就是农户队长带着一整箱工具来修好的。平常农户都很关心我们,还会打电话喊我们吃饭。”殷泷说,“科技小院师生与农户相处非常融洽,甚至村里有红白喜事也会反复邀请我们参加。”
科技小院与农户之间,早已超越工作关系,成了彼此关照的邻里,而小院学生们的扎根,也实实在在地反哺了这片土地。罗先华和其他农户纷纷表示,过去亩产千斤已属不易,在和科技小院合作后轻松可达1200至1500斤,有的甚至突破1700斤。
更可贵的是,产量上升的同时施肥量反而下降。学生们“测土配方”,指导农户精准施肥,实现肥料减量20%的绿色种植。“过去我们的田生产的是三等米,现在已经是一等米了。”王至硕的语气里带着自豪。
超越赛场
从“小院成果”到“平台硕果”
当地农户对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真切肯定,让科技小院模式的创始人张福锁院士印象深刻。他频频为师生们的成果点赞,并指出,大赛不仅是比拼,更是经验的扩散。“像梁平这样,把政府、合作社、种植大户和科技小院结合起来,带动农户走向标准化、高水平生产,这套经验值得被全国更多粮产区学习借鉴。”

梁平粮油科技小院一角。关星/摄
“我也很感谢拼多多这几年持续对大赛进行资助支持,这个大赛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在张福锁看来,“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既激励年轻农业学子创新创业,又提供了汇聚政府、高校、企业、农户的平台,让各方发挥优势,共同推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
作为连续三届比赛的支持方,拼多多也早已超越单纯的赛事资助,成为推动赛制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大赛首次打破地域赛区的划分限制,按“科技兴农、青春助农、数字惠农、创业富民、多维融合”五大方向设置赛道,让同类项目同台切磋。这既能帮助各团队找准自身定位,又促进同类小院间的深度交流,从而催生出更扎实的乡村振兴方案,真正实现“以赛促研、以赛促建”。
拼多多对于科技小院的支持并未止步于赛场。它已围绕资金、销售、人才、交流多个维度构建起立体赋能体系。例如,在销售转化环节,拼多多多次为科技小院农产品打通渠道:曾携手17个小院登陆央视直播间,吸引千万网友拼单;亦曾借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线上毕业典礼”之机,推动21个小院、50多种农产品集中展示与促销。
在人才培养方面,平台为全国科技小院研究生进行电商实践培训,还在云南大理支持打造全国首个“数商兴农”科技小院,致力于培养既掌握农业技术又熟悉电商运营的复合型新农人。
作为“创业富民”赛道参赛团队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一员,电商专业的殷泷对于“创业富民”也有自己的憧憬:“未来,我希望能够用我的电商知识进一步帮助农户学习电商销售,帮他们把‘梁平稻’打出去。”
随着像梁平粮油科技小院这样的优秀项目通过大赛不断涌现,拼多多正与这群怀抱理想、脚沾泥土的年轻“新农人”并肩前行,将一篇篇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转化为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丰硕成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以科技为帆、以平台为舟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