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带头人”领航实践育人 党建业务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计划和“乡村振兴强国行”专项行动要求,太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三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紧密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于2025年暑期组织了一支由“双带头人”教师党员牵头、本硕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团队,深入三晋大地,开展了一系列融红色教育、专业实践、服务乡村于一体的实地研学活动,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业务、实践赋能育人的特色路径。
一、走进太行,于山河之间感悟红色精神与土地伦理
实践团队首站奔赴晋中昔阳县大寨村与南垴村。在层层梯田之上,党员导师现场讲述了大寨人劈山造田、抗旱防洪的奋斗历史,学生实地测量梯田剖面、辨识土壤类型,理解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科学路径。在大寨纪念馆中,师生共同开展“梯田上的思政课”,就“土地伦理”“农业精神”与“乡村振兴”展开热烈讨论,真正实现了“红色基因”与“专业认知”的双重浸润。
二、探访朔州,在生态修复一线践行“两山”理念
团队深入朔州煤矿塌陷区、中煤平朔生态产业园、移民新村和盐碱地改良示范区,开展深度调研。在平鲁区黑嘴山,教师党员带领学生实地勘测地裂缝、采集土壤样本,分析采煤沉陷对耕地与民居的影响;在平朔生态园区,学生亲眼见证从矿区废墟到智能温室的蜕变,理解了“地貌重塑—植被重建—产业再生”的系统修复逻辑;在下西关村盐碱地改造田边,师生与农户交流耐盐作物引种经验,利用专业背景为当地提出土壤改良建议。这一过程,不仅是生态修复技术的现场教学,更是一堂深刻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课。
三、溯源阳泉,从工业转型中读懂城市与土地的共生关系
在阳泉北山公园,师生站在由钢渣山改造而成的绿地上,聆听党员导师讲解废弃地生态重建的技术难点与治理历程;在1947阳泉城市记忆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献、实物展陈与数字化场景,回顾这座工业老城的转型之路。学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知识,尝试对城市更新中的土地再开发利用进行模拟分析,提出基于生态优先的更新策略,体现了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的初步能力。
四、聚焦技术,以信息化赋能乡村土地精细化治理
团队赴山西省地理测绘信息院开展研学,重点考察时空大数据平台在自然资源管理、灾害预警、乡村规划等领域的应用。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操作实景三维系统,模拟农田边界识别、建筑物日照分析、生态红线划定等典型场景。这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對现代地信技术在乡村振兴中应用前景的认知,坚定了他们科技报国的信念。
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三党支部作为教育部“双带头人”乡村振兴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实践团队,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业务为依托、以育人为根本,通过系统设计和扎实推动多项实地实践,有效实现了“三个融合”:一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双带头人”教师党员全程主导实践策划与执行,将支部活动建在实习线上,把党性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是思政与专业协同育人。依托红色遗址、生态修复现场、乡村田间地头等实景课堂,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三是服务与学习相互促进。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直面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建议,切实增强了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系列实践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素养,更加深了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理解,提升了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实践”育人新模式。
未来,支部将继续深化“双带头人”服务乡村振兴引机制,进一步构建“政—校—企—地”多元协同实践平台,推动实践育人体系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将初心融入乡村振兴新征程,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注入高校党建与专业人才的澎湃动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