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天津》:以志愿服务新样态 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在天津城建大学,一堂名为《志愿天津》的特色选修课悄然走红。这门由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天津市盲人协会、天津市肢残人协会等机构共同参与打造的特色思政课程,不仅将助残志愿服务从“经验传授”升级为“专业培养”,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大学生志愿者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新生力量。

课程缘起:以专业志愿服务 浇筑青年成长之路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对助残志愿服务需求的日益精细化,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培养“有理论、有温度、有技能”的专业助残志愿者,成为破解“想帮却不会帮”这一志愿服务难题的关键路径。开课前,课程团队与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进行了集体备课,将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无障碍服务技巧、心理沟通方法等模块系统化,形成了一套涵盖“理念—技能—实践”的课程体系。

课堂内外:理论深耕与实践淬炼
课程设计强调“知行合一”。理论课上,学生需要在正确认知“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下,掌握助残服务的基本伦理,如“需要同理心而非同情心”“帮助需把握尺度”等原则。天津市盲人协会主席王慧在授课时特别强调:“与视障者沟通,需先轻声表明身份;引导时让其轻扶手臂,而非生硬牵拉。”这些细节背后,是对残疾人独立人格的深刻尊重。


实践环节则成为课程的亮点。随着课程的进行,一大批学生参与到了志愿服务活动中,2025年4月,学生们先后参与了“交响润书香世界读书日”志愿服务活动,“以声绘影——与视障者共听《哪吒闹海》”活动。在参加完无障碍观影活动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今天的活动很有意义,很有创意,没有想到电影也可以这样展示出来,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我感觉自己非常幸福,希望以后自己以后还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温暖他人也提高自己”。


未来展望:以助残志愿服务 打造实践育人“新名片”
未来,《志愿天津》将以课程建设为起点,以专业化、精准化、可持续化为重点,整合助残资源、联动多方力量、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建设思政育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等,努力构建多元协同的公益生态,以志愿微光点亮城市温度。从一堂选修课努力向一个公益生态扩展,《志愿天津》正在以专业与温度,努力书写着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天津答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