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屋村:新村换旧颜,薪火永相传

2024-07-19 19:34:34 郑涵

华屋村位于江西省赣州瑞金市,又名红军村。在80多年前,华屋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无论长幼老少,都义无反顾地冲向革命的战场。也因此,华屋村留下了“十七棵松”的感人故事。

为了深入探寻华屋村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715日,苏州大学“习法逐梦,明法笃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华屋村,与村民们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华屋村背后的故事。

华屋村祖祖辈辈以参军入伍为荣,这是自革命时期就产生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苏区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苏区时期,瑞金有24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有11.4万人,丧失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当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村运连国运,民心系党心。华屋村的困境,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直以来都对华屋村进行物质支持。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华屋村正式拉开新村换旧颜的序幕。

华屋村首先在安居方面做出改变。按照统一规划,华屋村建设66套设备健全的住房,政府出资帮扶,彻底地改变了华屋村村民的居住环境。在访谈过程中,“习法逐梦,明法笃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成员们了解到,在住房重建之后,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危房的安全问题,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生活必备的家电,村子里的环境也更加整洁卫生,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

图片1.png

其次,各方力量还积极在“乐业”方面帮助华屋村。从前华屋村因为山地面积广大,难以大面积发展种植业,现如今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积极作物,种植火龙果、莲藕等蔬果。同时发展“互联网+种植业”,采用电商方式,拓展作物销售渠道,为农民们增收致富。华屋村深厚的革命文化和英雄精神也是其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政策帮扶和交通改善,华屋村的红色旅游业得到极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

村民们还谈及了政府对于红军烈属的补贴和帮扶。门楣上悬挂的“光荣之家”的牌匾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荣誉,更是政府对于烈属的保护和保证。烈士以身躯报国,国家亦当优抚其亲。

image.jpeg

华屋村真的变成了“华屋”,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英雄精神。

在当年那个只有43户的村庄,竟然有17个人走向革命道路。他们不怕吗?他们舍得吗?但他们清楚党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只有跟住党,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当初的17个子弟兵离开家乡时,他们的家人说:“种棵树吧,人走了,根还在”。17个人种下的17棵松就成了家人们的唯一念想。在每一棵树下,都有一个墓碑,上面写着华崇宜、华崇森、华钦恩、华钦仑、华质彬、华钦柏……他们约定:革命胜利后,要一起回家乡,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兄弟照顾好父母,还要照看好那些松树。

日思夜想,不见归郎。长征途中,这17名战士全部阵亡。华屋村民们怀着他们的遗愿,代替他们守护这片土地。他们将这17棵松称为信念树,把这片树林称作烈士林。

图片2.png

现如今,17棵松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它们顶天立地,为世界留下一片绿荫。它们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烈属们对17位烈士的思念和敬佩,诉说着17位烈士肩负国家、民族希望的决心和志向。

英烈镌碑万代铭,青松承志千秋颂80多年过去了,信念树不仅成为华屋人的情感寄托,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树。慕名而来的瞻仰者络绎不绝。孩子们来了,到树下聆听红色故事,上好开学第一课;青年学生来了,到树下追寻红色之根,走好人生第一步;党员干部来了,到树下进行红色主题教育,熔铸永恒的信念……

图片3.png

80年间,变的是华屋村的落后和贫穷,不变的是华屋村始终如一的奉献和革命精神。那里的一砖一瓦,见证了坚定的信念;那里的一草一木,诉说着不屈的抗争;那里的一山一水,铭刻着英勇的牺牲。瑞金华屋村的革命精神,是信仰的旗帜,是抗争的丰碑,是历史的瑰宝,它永远闪耀着光芒,永垂不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华屋村的新颜,温暖着烈士们久远的乡愁……


责任编辑:阚国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华屋村:新村换旧颜,薪火永相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