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育人同心圆 赋能教育新生态 | 哲学与法政学院与华曜中学携手探索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践

2025-05-28 10:24:15

为探索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新路径,助力学院卓越师范生培养,516日,2025年合作讲坛·砺教课堂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活动在上海民办华曜嘉定初级中学顺利举行。华曜嘉定初级中学校长瞿平、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吴斌、嘉定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汪金凤、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姚秋磊出席,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2023级辅导员窦美霖以及2023级、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治)专业思政课研习团学生、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理论宣讲团、习近平外交思想学生理论宣讲团与法学社党支部代表共同参与。

一、课程观摩

1

2

3

华曜嘉定初级中学刘晓铮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公开课程,课程中,刘老师通过对待舞蹈比赛不同态度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积极、消极的人生态度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再通过学习苏轼大起大落的一生,让同学们感受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动力,最后落实到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能力。

二、领导致辞

4


华曜嘉定初级中学校长瞿平在致辞中指出,教育是聚焦于人、聚焦于人的心灵的事业,思政教育尤其如此,更需汇聚多方力量,形成育人的共同体。

5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姚秋磊在致辞中指出,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理想与理想的共生,愿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中焕发生机。

三、微论坛

6

7

华曜嘉定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欧柔就刘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的反复磨课为例,以《如何备好一堂课》为主题,阐述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不仅要避免重创新、轻实效,还要避免重资源收集、轻资源整合。她认为一堂好课是个人匠心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8

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吴斌在课程点评中提出,上好思政课,关键是教师,教师要注重更新本体论知识和教育理念,在磨课过程中要聚焦触动点、捕捉生成点,教学要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基于教师。

9

嘉定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汪金凤在课程点评中围绕素养课堂、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堂、浸润式课堂,提出教学要能够与生活结合,重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并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如何跨学科的思考与建议。

四、讲座《课堂观察》

10

11

华曜嘉定初级中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海为研习团成员们带来了一场《以焦点学生学习历程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与学习任务设计》讲座,以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为例,启发研习团成员们将德育与传统文化、学科知识相结合,以讨论话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研习团成员们受益匪浅。

五、宣讲团进课堂

12

13

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理论宣讲团代表沈姝妍和习近平外交思想学生理论宣讲团代表张靖松分别为华曜嘉定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带来了《“未”你而来-一解锁未成年人保护法密码》和《“高质量”“小而美”:“一带一路”务实深化全球合作》两场宣讲,期间与学生们热情互动,实现了将理论高度转化为青春话语的创新实践。

六、研讨互动

14

15

在研讨互动环节,师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展开热烈探讨。师范生围绕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观察方法等提问,教师以“孝道困境辩论”、“历史人物思辨任务单”等案例授之以渔,强调思政课应立足生命在场感,通过动态观察优化教学设计。

七、感悟分享

刘老师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跨学科领域带领学生深挖思政课程内涵,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将积极的人生态度课程内容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讲述,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展示了学校师生浓浓的教育氛围,从刘老师课堂中学到了关于老师面对真实课堂的控场能力以及备课的有关知识。深知只有主体知识满足,才可以教好学生。作为是新时代的师范生,我们要丰富主体知识,以更好的面貌面对待学生,努力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2023级思政道法1班赵桐峣

本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刘老师的讲课与说课环节以及关于学生观察的讲座。刘老师讲的是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我之前说课的课时在一个大单元下,所以在学习的同时,我也有反思自身。课上,刘老师运用苏轼的生平作为线索贯穿整课,将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每一环节都服务到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上,这正是我的课堂的欠缺之处,我的教学设计重资源收集,轻资源整合,日后需改进。接着是关于观察学生的讲座,从中我学习到许多在教学实践中可行性极高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听课状态,来实时调整课堂内容,达到最优质的教学生态,是我所要践行的内容。学习后,我了解到可以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单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考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我的课堂寓教于乐,更加灵活。——2023级思政道法1班张艳

作为思政专业的学生,我认识到,面对小学生群体,以课本引入、以历史名人故事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课是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应像刘老师学习,深入挖掘故事内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有趣且有深度的课堂活动,让思政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从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2024级思政道法1班黎洪利

课堂观察以“焦点学生”为镜,聚焦个体真实的学习历程,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评判者,而是深入学生思维现场的记录者——整理《记录表》、分析关键事件、讲述“学习故事”,这些行动剥离了传统评课的功利性,转而关注学生如何与知识相遇、碰撞甚至卡顿。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教学反思更具温度与实证意义。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时,教师需做“智慧的摆渡人”。经典文本不应是陈列的标本,而应成为点燃思辨的火种:通过提炼争议性话题(如“孝道的现代困境”),引导学生从古籍中提取问题,在辩论中连接古今。这既要求教师对材料进行“当代化”编排,更需克制“指导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文化基因的激活。课堂观察的终点不是结论,而是开启更深刻的教学重构——当教师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教育才能真正抵达生命的深处。——2024级思政道法1班邹欣怡


责任编辑:孙晨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为探索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新路径,助力学院卓越师范生培养,2025年合作讲坛·砺教课堂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活动顺利举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