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025年7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红途寻史迹,青春共语声”学子宣讲队奔赴济南、潍坊、泰安、滨州、烟台五市,开展为期1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累计完成45次参观调研、19场采访座谈、9场主题宣讲。师生们走出象牙塔,深入革命纪念馆、乡村社区、现代农业基地,用专业触摸历史,以脚步丈量现实,真正把学问做进齐鲁大地的田野深处。

红色寻根:在革命旧址中汲取精神力量
实践首站来到济南。在莱芜战役纪念馆和济南战役纪念馆,队员们通过实物、图文和现场讲解,重温烽火岁月,感受山东军民在革命年代的牺牲与奉献。站在英雄山顶远眺现代济南的繁华景象,历史与现实在年轻学子心中激荡交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真切。
在潍坊,团队创新采用“时空信件”形式,与革命先辈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在高密市红高粱抗战馆,馆长刘铁飞向队员们深情讲述胶东军民的抗战史诗;在宝德书院,创办人李济远、单美华夫妇扎根乡村、传承文化的事迹,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内涵。

乡土实践:把学问做进田野里
泰安肥城市不仅是“中国佛桃之乡”,更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践团深入鱼山古村与刘台村,调研古建筑保护与特色产业发展,聆听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军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助农、产业兴村的真实故事。在陆房战斗遗址,队员们重温了革命年代“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感人历史,理解了红色基因如何赋能当代乡村振兴。
滨州博兴县的实践更显多元。队员们既在高家渡革命历史展览馆系统学习地方党史,又走进廉政教育基地强化纪律意识;既在非遗展馆中体验老粗布、草柳编、吕剧的文化魅力,也深入智慧农业产业园,了解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与两位“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的座谈。他们用朴实语言回顾入党初心和部队岁月,叮嘱年轻人“珍惜时光、报效国家”。

胶东行思:口述历史与精神淬炼
烟台作为胶东革命老区,保存着大量红色遗址和口述资料。在雷神庙战斗遗址,市民孙先生为队员们深情讲述1938年的激战历程;在杨子荣纪念馆,队员们系统学习这位英雄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党史研究员姜俊英和红色文化学者李卫国结合珍贵史料,深入解读胶东“忠诚坚定、不畏艰难、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谱系,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堂鲜活的历史治学课。

青年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实践期间,学子宣讲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把历史故事、基层治理案例、非遗文化知识带进社区、乡村和学校。在莱芜、烟台、潍坊的红色场馆,他们讲述中共一大的历史意义;在肥城和博兴的社区讲堂,他们结合“枫桥经验”阐释群众路线的当代实践;面对青少年群体,他们开展“共青团史”“神农文化”等主题宣讲,引导孩子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特别是在博兴县“伙伴计划”试点社区,团队组织“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课堂,用生活化的语言和案例,帮助孩子们理解国家发展大局与个人理想的关联。这种“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拓宽了历史教育的场域,更生动践行了“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重要理念。

校地共建:从实践热度到长效机制
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历史文化学院与高家渡革命历史展览馆、莱芜战役纪念馆、肥城市鱼台村分别签约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推动校地资源互通、成果共享,为实现社会实践长效化、深度化奠定基础。这种合作模式正是“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生动实践。
同时,本次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被新华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平台等十余家媒体报道,全网阅读量超260万。队员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实践过程,产出多篇调研报告、微党课视频、口述历史档案,真正实现了“在服务中学习,在奉献中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红途寻史迹,青春共语声”实践团正是这一号召的生动回应。十七天、五座城、数十场活动,这群历史学子用专业和热情,书写了新时代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家国事业的崭新篇章。
如今,历史文化学院正持续完善“学子宣讲队”育人品牌,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向常态化、机制化,引导更多青年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用双脚踏实祖国大地,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青春在实践与奉献中焕发耀眼的光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