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红色金融历史、强化党团使命担当,由山东工商学院金融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银脉传薪火 乡旅铸初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近期在山东临沂开展了数日红色金融文化实地调研和校地座谈。团队以“挖掘红色金融根脉,创新文旅融合路径”为目标,走访当地红色地标,探寻革命金融故事。成员们积极投入调研,既从史料里梳理红色金融发展脉络,又在交流中凝聚校地合作共识,用青春智慧为红色金融资源的时代转化添动力,以青年担当为当地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站
首站,实践团走进北海银行纪念馆,探寻印章里的红色金融担当。馆内泛黄的账本、旧印钞设备和磨损的货币,诉说着革命金融工作者的坚守。听讲解员介绍北海银行的发展历程时,队员们看到展柜中“北海银行”木质印章,虽边缘磨平,却在抗战时期印出了百姓认可的“红色货币”;在“银行护卫队”展区,了解到1943年冬28名队员为守护资金与日伪军殊死搏斗、用生命捍卫 “金融命脉”的事迹;“扁担银行”的故事里,金融工作者挑着货币账簿翻山越岭服务乡村,扁担上的勒痕,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红色金融“深入群众、服务革命”的初心。

第二站
第二站,实践团聚焦红色金融与沂蒙精神的深层关联,来到沂蒙革命纪念馆,在“红色经济”展区展开细致考察。展柜中陈列的粮票、债券、合作社章程等实物,成为解码革命年代金融密码的关键线索。在讲解员的生动介绍下,队员们逐渐明晰:沂蒙人民不仅以小米、军鞋等物资支援前线,更通过认购革命债券、参与信用合作社等金融行动,为根据地的金融稳定筑牢根基。农民拿出仅有的粮食兑换根据地货币,商户主动抵制伪币,妇女们将嫁妆变卖认购公债,共同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金融防线。

第三站
第三站,实践团探寻纪念碑下的金融记忆。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团队成员在刻有“金融战线英烈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驻足鞠躬。讲解员讲解:1947年孟良崮战役时,北海银行鲁南分行行长沈鸿烈为保护货币印版,突围中中弹牺牲,临终仍紧抱印版,用生命守护了革命金融命脉。
实地调研中,实践团成员考察了场馆运营:北海银行纪念馆年均接待8万人次游客,但互动体验项目少;沂蒙革命纪念馆“红色金融”展区因位置偏,参观量仅占总客流15%。这些发现为后续研学路线设计和业态创新提供了精准依据。
第四站
第四站,实践团与地方携手共探红色金融资源活化路径。临沂市文旅局会议室气氛热烈,实践团和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围绕“红色金融资源活化与文旅创新” 主题展开深度座谈。团队在会上提出开发《北海风云:印钞厂谜案》剧本杀的构想,还针对研学路线开发拿出初步设计方案:以“北海银行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核心,串联3处红色金融点位,设置“货币解密”“公债认购”“护卫队模拟”3个互动环节。这些构想和方案为红色金融资源的活化利用与文旅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助力点燃红色传承的火种。

经数日红色金融专题调研,这支队伍深刻认识到:红色金融既是史料中的革命记忆,更是亟待激活的文化富矿。调研结束后,他们带回的不仅是写满史料的笔记,更有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的沉甸甸责任,且新学期将以党团队伍为骨干组建“红色金融宣讲团”,把沂蒙的金融英烈故事、百姓支援革命事迹带回校园,让红色金融精神走进课堂。红色金融“银脉”需在史料中沉淀初心、在创新中流动传承,作为新时代党团队伍,愿以行动当好“银脉”守护者与传播者,让革命金融初心在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中绽放新光芒,以队伍担当续写红色传承新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