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星级职级 激发队伍活力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改革创新与实践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勇于改革创新,探索实施专职辅导员“星级职级制”,为破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共性难题提供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方案。
一、背景与挑战:编制瓶颈下的队伍活力之困
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然而,与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学院面临着严峻的辅导员编制紧缺问题。为保障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学院不得不聘用30多名非在编辅导员。这支队伍虽然有效缓解了人手不足的困境,但也带来了职业认同感低、晋升通道狭窄、激励手段单一等新的挑战。
如何破解编制束缚,建设一支稳定、专业、充满活力的辅导员队伍,成为学院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

二、创新举措:专职辅导员“星级职级制”
“星级职级制”,其核心创新在于打破了身份壁垒,建立了“以能力定星级、以星级定职级、以职级定待遇与发展”的全新职业成长路径。
(一)全员覆盖,打破身份壁垒是此项制度的根本前提。该制度率先破除了编制内外的人员身份界限,明确将所有专职辅导员纳入统一的评价与晋升体系,实现了“同工同酬、同岗同标、同途发展”,为整个队伍树立了公平的竞争起点,极大地增强了非在编辅导员的归属感与职业认同。
(二)五级阶梯,明晰成长路径是制度的核心设计。通过设立从一星到五星的五个清晰职级,并为每个星级配套差异化的津贴与荣誉,为辅导员描绘出一条稳定而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严格执行“逐级晋升”原则,确保了成长的扎实性与可持续性,有效引导辅导员进行长期职业规划。
(三)多维评价,科学评定星级是制度公正运行的保障。 制度构建了涵盖基础绩效、专业能力、民主评议与贡献创新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它不唯资历、不唯论文,而是紧密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实绩与学生口碑,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全面地衡量每一位辅导员的实际贡献与能力水平。
(四)激励与赋能并重,强化结果运用是制度生命力的关键。星级评定结果不仅与月度津贴直接挂钩,更与培训深造、课题申报、评优评先等发展资源紧密联动。高星级辅导员被赋予引领团队、成立工作室等职责,实现了从“经济激励”到“发展赋能”的升华,形成了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组织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实践成效: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星级职级制”的实施,如同一剂高效的催化剂,引发了辅导员队伍在身份认同、职业心态、发展路径与工作效能上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其综合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打破身份壁垒,实现队伍融合与稳定。“星级职级制”从根本上重塑了队伍的管理生态。通过将编制内外辅导员置于同一套评价与发展体系,制度有效消解了由身份差异带来的“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权”的隔阂。非在编辅导员首次获得了清晰的职业身份认同和平等的晋升权利,归属感与向心力显著增强。这一转变直接体现在队伍稳定性的提升上,非在编辅导员的年离职率同比制度实施前显著下降,整个辅导员团队从过去的“二元结构”融合为一个目标一致、协同作战的整体。
(二)激活内生动力,营造良性竞争生态。制度通过设立清晰、可达成的阶梯目标,成功将外部要求转化为辅导员的内在追求。过去被动接受任务的“要我做”心态,被如今主动谋划、争先创优的“我要做”氛围所取代。辅导员们为了晋升高一星级,会主动对标评价标准,在学风建设、学生服务、理论研究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文化。工作积极性不再依赖行政指令驱动,而是源于对职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渴望。
(三)拓宽成长路径,驱动专业化与专家化发展。“星级职级制”为辅导员开辟了一条独立于行政职务晋升的专业发展通道,让深耕一线的业务骨干同样能获得崇高的职业地位和认可。制度引导辅导员将工作视为一项可以终身钻研的专业事业,而非临时性岗位。为了满足高星级评选对专业能力与研究成果的要求,辅导员们自发地学习前沿理论、总结工作案例、申报研究课题,加速了从“事务型”工作者向“研究型”、“专家型”教育者的转型。
(四)提升工作效能,最终惠及学生成长成才。队伍活力的激发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其最终成效必然体现在育人质量的提高上。一支更加稳定、积极、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思想引导、更精准的学业帮扶、更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更科学的生涯规划。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变得更加精细、高效,校园安全稳定基础更加牢固,学生的满意度与获得感成为衡量制度成效最关键的指标,实现了队伍建设与学生发展的双赢。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星级职级制”,以制度创新破解编制瓶颈,通过构建科学的职业发展通道,实现了辅导员队伍从身份管理向能力管理的转变。这一改革不仅显著提升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育人实效,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