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精神照初心 抗战胜利启新程|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党员培训实录

2025-09-17 23:06:52 南京大学 法学院党委

青山为卷,铁军为魂;丰碑作笔,初心作答。8月17日至19日,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走进茅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铁军精神照初心 抗战胜利启新程”实践教学。通过专题讲座、现场参观、情境观演等多种形式,师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重温苏南抗战烽火,感悟新四军将士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的革命精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进一步淬炼党性、坚定使命。


一次理论阐释,回应时代命题

8月17日上午,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周再兴以“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新四军铁军精神”为题作专题讲座。周再兴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珍贵史料和感人故事,讲述了新四军将士们在建军初期挺进江南敌后、英勇抗敌救国的壮举,以及在行军途中爱护民众、体察民情的动人事例,深入阐述了新四军革命先烈精神的时代价值,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凝聚人民伟力;要毫不动摇拥护党的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汲取担当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感悟、学习与弘扬茅山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周再兴作专题讲座

一场红色参观,追寻铁军足迹

青山埋忠骨,茅山铸丰碑。8月19日上午,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内,法学院师生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了“抗击日寇 八省健儿汇铁流”“挺进江南 开辟苏南根据地”“战略展开 挥戈东进再北上”三大展区。1938年夏,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东进苏南,以茅山为中心创建抗日根据地,“犹如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点燃了江南抗战的燎原烈火,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形成奠定了基础。师生们在韦岗战斗胜利展板前驻足凝视,在陈毅抗战手稿、缴获的日军武器等珍贵文物前久久沉思。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仿佛将大家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IMG_3799

师生参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一座胜利丰碑,敬献花篮致敬

纪念馆东约300米,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以36米的巍峨之姿刺破苍穹。陈毅、粟裕并辔而行的青铜塑像,在烈日下映射出坚毅的投影。8月19日上午,在纪念碑前,全体学员列队肃立,学生党员代表陈昕彤、胡浩向英烈敬献花篮,学院党委书记蒋恩铭、退休教师代表许江上前俯身整理挽联,学员们集体三鞠躬致敬先烈。随后,众人沿中轴线静立,亲验“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独特景象——清脆的军号声回荡山谷,仿佛众人身临小号手吹响冲锋号角的战场之中。

IMG_3820

学生敬献花篮

IMG_3834

教师代表整理绶带

IMG_3837

师生集体鞠躬

一封红色家书,守望精神家园

随后师生来到铁军营党性教育基地,“一条路”循着先烈足迹蜿蜒,“一面墙”镌刻铁军精神峥嵘。陈毅诗碑前,全体学员齐声高诵《卫岗初战》:“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声浪穿云,豪情如潮。沉浸式课堂《一条家规守墓八十年》中,戴荣斌一家四代守护无名烈士墓的感人事迹被娓娓道来,泪光在众人眼眶中不断闪动。实境课堂里,演员深情诵读陈觉、赵云霄这对革命伉俪的诀别家书——“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小宝贝,你的父母是你永远看不见的……”纸短情长,字字泣血,现场师生无不动容。

IMG_3854

实境课堂:演员朗读陈觉绝笔家书

追寻铁军足迹,体悟烽火岁月,学员们在“看、听、思、悟”中完成了一次精神淬火。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镜,把铁军精神融入法学研究与实践:坚定“铁的信仰”,筑牢法治根基;秉持“铁的担当”,勇担时代使命;锤炼“铁的意志”,砥砺坚韧品格;严守“铁的纪律”,涵养严谨作风。

茅山长青,铁军不朽;丰碑无言,初心永恒。学院党委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铸魂育人全过程,着力培养既具坚定理想信念、又怀扎实专业素养的卓越法治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南大法学人的智慧与力量。


师生党员有话说

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铁军精神仍在延续。师生党员的学习热情未减、思考仍在深入,新四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信念,“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作风,正持续激发着大家的时代共鸣。一起来听他们怎么说——

周恋恋 法学院组织员老师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走进新四军纪念馆,重温“铁军精神”,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昔日,先烈们在民族存亡关头毅然挺身,以简陋的装备和血肉之躯,铸就华中抗战的钢铁长城。他们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展现出的百折不挠、舍生忘死的革命气概,是一种跨越时空、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我们更应铭记这段鲜血写就的历史,将铁军精神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努力谱写无愧于时代与先辈的新篇章。同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党员,深感责任在肩,定当矢志传承铁军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同心奋斗,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蕾 2023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踏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锈迹斑斑的枪支、泛黄的电文、深情的讲解,瞬间将我们拉回那段烽火岁月。我仿佛看见将士们于艰困中坚守信仰、在硝烟里践行诺言。“铁军”二字,不仅意味着纪律与顽强,更承载着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赤诚。实际上,铁军精神在新时代并未褪色,反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已从烽火岁月的战斗号角,融汇为今日攻坚克难、服务人民的行动自觉。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铁军”所代表的忠诚信仰、严明纪律和担当精神,正体现为政法队伍“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根本要求。它激励着我们法学学子,不仅要做专业过硬的法律人,更要做信仰坚定、作风顽强的新时代“法治铁军”,作为新时代法学学子,我深感震撼与鼓舞——唯有传承这般忠贞与担当,才能在法治征程中不忘初心、步履坚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诚守护者,让红色基因在公平正义的实践中永续传承。

邬丽婷 2024级法律(非法学)硕士研究生

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老师结合馆内珍贵的历史照片与饱经沧桑的文物,为我们生动讲述了当年新四军在茅山地区的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令人心生敬仰。铁军精神,是听党指挥、纪律严明、服务人民的赤诚,更是攻坚克难的担当。身为法学学子,我当以“法治铁军”自励,忠于信仰,守护公平正义,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胡可欣 2024级法律(非法学)硕士研究生

在参访中,重温抗战历史,深受震撼与敬畏。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展厅里每一件沉默的文物都仿佛在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那面弹孔累累的军旗、那本泛黄破损的作战日记、那支锈迹斑斑的老枪,无一不是民族苦难与辉煌的见证。

我仿佛看见,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里,无数英雄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他们中有前线浴血的战士,有敌后潜伏的地下工作者,有倾尽家产支援前线的普通百姓……正是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集体抉择,才换来了最终的胜利曙光。

历史从未远去,精神需要传承。抗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功,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展现出的觉醒、团结与不屈。它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命运的馈赠,而是无数人用生命守护的果实。今天的我们,生在阳光下,长在春风里,更应铭记这段历史,将先辈的精神内化为前行之力:以清醒的头脑认知世界,以坚定的立场热爱祖国,以实干的姿态承担责任。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对先烈最高的致敬。


责任编辑:周恋恋 曹玉笛 王柳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8月17日至19日,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走进茅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铁军精神照初心 抗战胜利启新程”培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