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对点”精准施策 “嵌入式”赋能产业 ——动物科技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强国行”团队赴广西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为深入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乡村振兴战略,8月18日至19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强国行”团队携手河南飞隆集团赴广西开展科技服务行动。支部书记郭良兴博士、黄连菊老师与飞隆药业销售总经理徐仁义组成服务队,从桂林出发深入南宁、横县、钦州、合浦等地,围绕家禽家畜重大疫病防控、非特异性免疫提升、基层检测能力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点对点、嵌入式”的技术服务与调研对接。
广西强国行科技服务
一线把脉:从支原体到“圈防”,用科学说话。 18日10时50分,团队抵达横县陶圩镇,针对养殖场普遍关注的鸡滑液囊支原体问题,郭良兴博士以“一个龙眼与一屋子龙眼”的通俗比喻,阐释了支原体在极短时间内指数级复制的生物学特征,并进一步解析“马盖宁·圈防”通过抑制病原复制、配合抗生素实施“点杀”的协同机理,由“复制-抑制-点杀”的快反路径入手,强调“早干预、准用药、强管理”,实现从经验防治向机理防控的升级。
互动赋能:非特异性免疫与“冲鸭”的一线证明。中午12时,对三十余位阉鸡养殖户开展现场培训。郭博士围绕“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健康养殖”主题,结合皮肤—黏膜—肠道共生菌的“三位一体”第一道屏障,采用互动式教学,将免疫屏障、黏膜完整性、微生态稳态等关键概念化繁为简。关于“冲鸭”的作用机理,郭博士指出其核心在于维护肠道屏障、优化微生物群落、减少应激通道,为后续免疫与生长提供底座支撑。
守正创新:从非洲猪瘟记忆到“新质生产力”路径。当日下午,服务队在南宁拜访“方姐”。2019年非洲猪瘟席卷广西之时,团队曾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为抓手,配套“迈迪巴巴+高免蛋黄”与“3+2+1”消毒模式,帮助其猪场整场保全并协助多家养户渡过难关。疫情过后行业竞争加剧、连锁渠道遭遇瓶颈,郭博士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与基地赋能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方案,强调瞄准行业痛点、借助科技成果打磨“大单品”,以差异化技术与稳定品质构筑长坡厚雪的增长曲线。
专科深耕:以长期主义夯基。19日上午,团队与“蒋哥”再会,其长期专注鸭病临床,自2006年起与飞隆合作,抗病毒产品长期作为首选方案。专业化、分科化、标准化的诊疗路径,是规模化与良种化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能力建设:实验室即“生产力中枢”。当日下午,团队在钦州与何总交流规模化养殖的新挑战。郭博士介绍正推进的实验室项目:以“检测准确、简便快捷、成本可控”为基本原则,优先布局常见病原快速筛查与风险监测,倡导标准化采样、分级诊断与数据闭环管理,提升基层早筛、早判、早处置能力。针对仔猪断奶后应激、腹泻与生长缓慢等共性难题,郭博士分享了最新科研进展——低聚壳聚糖肽用于肠道屏障支持,已在实践中观察到其有助于增厚肠黏膜、提高绒毛高度与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改善吸收效率与腹泻发生率,为解决断奶窗口期“掉膘—脱水—感染”链式风险提供新工具。
系统治理:通风、用药与安全边界。当晚在合浦,团队走访刘总。其在市场开拓与疾病诊断方面经验独到,并分享了“喜侬泰”在处理鸡强力霉素相关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体会。郭博士从笼养蛋鸭通风系统设计入手,剖析多点进风、负压组织、氨气与粉尘控制等关键参数对呼吸道健康与产蛋曲线的影响,进而延展至公司产品的研发逻辑与应用边界,强调“正确适应证、精准给药程、全程风险控”。
结语:知行合一,服务“三农”与现代畜牧业。两天里程千里、步履不停,既有对基层痛点的精准响应,也有对产业未来的系统思考。动物科技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与飞隆集团将继续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牵引,推动技术标准、检测能力与人才培训在广西落地,建设一批示范性基层实验室,打造“线下实训+在线课堂”的常态化培训平台,围绕非特异性免疫、微生态与生物安全三大方向持续开展对接试验与应用验证,做强技术、做优服务、做好产业,守住生产安全底线,推动新质生产力在畜禽产业落地生长,为农业强国与健康养殖贡献更多“飞隆”标杆和方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