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获评北京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精品案例

2025-11-04 23:24:26 李利

10月30日,我校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工党支部典型做法获评北京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精品案例。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的交流展演活动上,支部3名委员以《党建业务深度融合,风景园林绘就“人民城市”新画卷》为题进行了精彩展示,收获热烈好评。

1

2

3

北京建筑大学风景园林系教工党支部作为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积极响应“强国行”专项行动号召,通过“建设人民城市、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脉、培育时代新人”四维行动路径,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组建风景园林系“人民城市”建设团队,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建大方案、贡献专业力量。

4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强化党建联建,筑牢“人民城市”建设共同体

坚持党建引领,紧扣“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原则,主动对接街道社区、政府单位、科研机构等党组织开展深度联建,构建多方协同的“人民城市”建设合力。

一是理论共学强认知。建立支部联学机制,定期围绕“人民城市”理念开展专题学习,20229月举办关于《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实施成果展》的专题宣讲会。受住建部邀请对全国住建系统干部及技术人员开展现场讲解与培训50余场,推动“人民城市”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累计覆盖学习人数超13000人次,形成“政企校社”同频共振的理论学习氛围。

二是难题共解办实事组建跨专业协同力量,将社区治理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支部联合攻坚课题,针对西城街区环境整治难题,会同西城区城管委、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组织近50名师生对西城区街道胡同开展全域调研,深入梳理居民意见建议,主持完成国内第一部面向实施的区级街道环境整治与更新设计导则《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有效指导西城老旧小区与胡同环境提升工作并在国际设计周推广交流。

三是资源共享聚合力。开放校内科研平台资源,选派党员教师对接街道担任责任规划师,组织师生团队深入西安门大街驻地开展微更新服务,“一户一策”制定改造方案,累计完成23处院落环境提升、6条胡同景观优化,打造“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团队6人次获“优秀责任规划师”称号,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支部牵头的风景园林系“人民城市”建设团队获第八届“西城青年之星”集体荣誉称号。

5


二、聚焦科技赋能,攻坚“城市更新”关键难题

树立“大科技观”,发挥学科智库优势,党建引领“有组织科研”,直面超大城市治理中的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实践,为城市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技术攻关破瓶颈围绕城市生态修复等领域,组建党员领衔的技术攻关小组,应用前沿技术破解现实难题,研发的《救荒本草》可食花园,构建“生态+食用”复合型绿地模式;智控灌溉装配式立体绿墙解决垂直绿化施工难、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可食花园、立体绿墙技术被《北京新闻》专题报道,在10个社区落地应用,多项园林科研成果亮相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周。

二是标准制定立规范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设计院,针对城市小微空间治理缺乏规范指导的问题,研究并编制了《北京小微公共空间治理实施导则》,系统梳理小微空间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流程要求,获北京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参与制定“北京‘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技术规范,明确口袋公园、社区广场等空间建设标准,成果被纳入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政策。

三是咨政建言献良策依托学校住建部智库平台,进一步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围绕历史名城保护、第五立面规划、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领域,形成内参专报、政策建议,直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获市文物局、名城委等部门采纳。连续4年提交“两会”提案素材共8项,系部教师荣获“为全国两会提案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称号,教师团队入选为“首都统一战线同心服务团”,推动城市更新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6

三、深化实践育人,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

突出“师生共育”理念,将“强国行”一线作为最生动的“大思政课”课堂,构建“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社会服务”相统一的育人机制,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的风景园林人才。

一是创新模式建课堂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京华大地实践大课堂”。组织师生党员赴门头沟、密云、延庆等传统村落,开展“智治”赋能行动,建立涵盖村落建筑、植被、文化资源的数据库,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数字底盘”,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以“苇子水的乡愁”为题进行专题采访,获学习强国、中国建设报等媒体专题报道;联合什刹海街道开展“胡同里的童年”项目,组织学生为社区设计儿童活动空间,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服务社区儿童200余人次,获北京市“社区服务优秀项目”,成果入选北京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案例。

二是一线实践强能力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20余家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人才。支部党员连续多年主持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7项,带领学生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韧性提升设计研究、北京市密云区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北京丰台区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等项目,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专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团队荣获北京市红色“1+1”示范活动三等奖;获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等国内外设计竞赛奖67项。

三是导向鲜明育人才支部通过举办校友分享会、基层实践事迹宣讲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建设祖国的就业观,51名毕业生主动要求前往西部、边疆地区,深入基层发光发热,播撒着他们的青春与热血。大批毕业生奋战在城乡建设和“人民城市”一线,成为规划、设计、建设领域的骨干力量,实现了为强国建设培养后继人才的目标。

7

四、助力文化强国,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方案

聚焦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将风景园林优质教育资源和研究成果综合运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一是教育培训传文化联合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面向中小学师生开展传统文化与生态知识科普,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和项目驻地,举办古建筑科普、生态环保、美学教育等公益讲座17场次,惠及中小学师生、社会公众超500人次,提升社会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认知。

二是乡村振兴护文脉以“乡愁守护”专项行动为载体,将中华文脉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和咨询服务。自主研发“基于机器学习的传统村落农房风貌智能识别技术”用人工智能解锁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的新密码,技术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门头沟苇子水村、密云遥桥古堡等15个传统村落地应用,“乡愁守护”行动获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一等奖,获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三是成果共享树标杆。支部充分总结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中的实践经验,通过经验推广、成果展示持续扩大影响力。驻村“汇智”典型经验两次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计下乡可复制经验清单”,由住建部正式发布并向全国推广,成为全国设计下乡工作的示范案例;拍摄《初心爨承》《小村里的广大精微》等宣传片,记录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故事,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活动视频展播中,获新华社客户端300余万阅读,30余万点赞量,位于全国前列,获评北京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十佳案例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优秀案例。

8

经验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要始终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切实践行“强国行”行动,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二是必须坚持学科特色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找准学科专业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将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力。三是必须坚持师生共育与服务社会互促互进。要不断创新育人体系机制,引导师生在服务国家建设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双赢。


责任编辑:魏菲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积极响应“强国行”专项行动号召,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建大方案、贡献力量。
    Baidu
    map